乐山大佛
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

“邛窑”是驰名中外的古代民间瓷窑之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城西南郊,濒靠南河,包括今邛崃市固驿镇瓦窑山、西河乡尖山子、白鹤乡大渔村和南河乡什方堂村等四处隋唐窑址。
邛崃市唐代属邛州,故称邛窑。它创烧于南朝或早至东晋,盛于唐代,衰于南宋。隋以前主烧青釉素瓷,隋代始有釉下彩装饰,唐代则以邛窑三彩而著称于世。邛窑,以什方堂窑址的面积最大,产品最精美,品种最丰富而具其代表性。
1985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什方堂邛窑遗址艺术特色
什方堂是典型的邛窑唐代遗址。它以具有盛唐时代特征的,精美的邛窑三彩、乳浊釉和风格清新,题材广泛的瓷器印花艺术,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是我国彩绘瓷的先驱,为后来宋代瓷器彩绘──宋三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对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均窑的乳浊釉,紫红色彩斑釉纹,均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什方堂窑的青瓷是其大宗,约占产品的90%。除青瓷外,还有褐、黄、绿、白、蓝、黑等呈现深浅不一的釉色约30余种。其中,又以乳浊釉为其特点。器物装饰有釉下彩绘、印花、刻贴花、堆贴花4种技法。而釉下彩绘(即邛三彩)则是最具特色的一种。它是在一次高温(烧成温度1,200oC±20oC)下烧成的釉下三彩。是在米黄或灰色的釉下,用绿、黄、褐三种颜色绘成兼工带写意的国画或其他图案。它同北方低温唐三彩(烧成温度950oC左右)无疑有别,而与湖南长沙铜官窑的唐代釉下三彩具有相同的装饰特征。彩绘品种甚多,风格随意自然,反映了唐代成都瓷工艺的高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