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
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

永陵博物馆坐落于成都市羊市街西延线三洞桥,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国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墓,俗称王建墓,也是我国目前所知的唯一建筑于地面之上和第一个经过正式发掘的帝王陵墓。是五代时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史书上称“永陵”。1961年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陵博物馆(王建墓)是国家专题性博物馆,园林环境优雅、鸟语花香。陵墓墓室、文物展览每日对中外游人开放。博物馆内设有茶园,是成都最负盛名的品茶胜地。还特设有蜀宫器乐演奏表演,以满足中外游人的需要。
永陵博物馆历史
永陵博物馆(王建墓)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907─967年)前蜀国开国皇帝王建(847─918年)的陵墓,坐落于成都市中区繁华大街抚琴东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王建本是河南舞阳县人,早年为唐朝将领,唐末战乱时随唐僖宗逃亡到四川,后任利州(今广元市)刺吏。公元907年唐朝灭亡,王建遂占据成都称帝,国号大蜀,历史上称前蜀。王建墓冢封土为圆形,高15米,直径80余米。当地老百姓一直误传是诸葛亮的抚琴台,并因此而成为当地的地名,直到1942年发掘时才确知是王建的陵墓。
永陵博物馆特色
永陵墓内有14道双重石券砌成,分前、中、后三室,全长23.6 米。中室放置王建棺椁,棺床东、南、西三面刻有图案,图案中的十二力士雕像,他们抬扶着棺座,造型奇特,无一雷同。棺座东、南、西三面的24个舞伎浮雕以不同姿态,翩翩起舞,是少见的唐代艺术珍品。
在棺床东西雕刻着由10种打击乐器组成的鼓乐队;在西面雕刻着由10种吹奏乐器组成的管乐队;南面雕刻的是两个乐队领队人,弹弄着琵琶和柏板。整个石刻乐队,场面壮观,是研究唐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后室放置御床,正面有双龙戏珠浮雕,左右是狮兽浮雕。床上则是王建的坐像,神态肃穆。整个建筑气魄雄伟,装饰华丽精美。
永陵博物馆文化内涵
永陵博物馆包括了永陵周围的系列文物。近年在陵墓附近还发现了高大的石刻文臣像,其高度与唐高宗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石像不相上下。可知原来永陵前面也是有石人石兽等石雕的。值得注意的是永陵封土之下,有整条石所砌成的基础,对于封土的保护起很大作用。此种形制,在秦、汉、唐、宋诸陵中尚不多见,而[明清]帝陵则已发展成为高大的宝城了。
王陵地宫
王建墓的地宫与北方诸陵也有不同之点,它并未深埋地下,而是从地面浅处建筑,埋在封土之内。地宫由十四道双重石券构成,分为前、中、后三室,全长二十三点四米。三室之间均以木门相隔。前室相当于墓道,是进入墓室的前奏。第二道石券上还残存了珍贵的彩画。彩画的内容为“串枝莲”的图案,是中国古代建筑彩画中普遍使用的。朱漆门上的鎏金兽面衔环铺首和金钉,都是墓内的原物。
中室
中室是地宫的主体,规模也较大。正中是一个用青白大理石砌的须弥座,称作“棺床”,床上放置王建的棺椁。棺床腰部的东西南三面均有精美的伎乐舞蹈雕刻。正面4幅,两侧各10幅,共计24幅。
石雕伎乐舞蹈像
这一成组的乐舞石刻,是隋唐]宫廷坐部伎歌舞乐队的缩影。唐代教坊舞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健舞,舞姿雄壮矫捷,诸如剑器舞、浑脱舞、胡旋舞等;一类为软舞,舞姿轻盈柔曼,诸如霓裳羽衣舞、绿腰舞、春莺啭等。石刻第12、13的舞者,长袖轻拂,举足踏节,即是软舞的一个镜头。
棺床
在棺床的四周脚下,尚有十二个半身武士俑,均为立体圆雕胸像,好象从地内涌出一般。头戴盔帽,面靠棺床,作以手扶抬床之状。他们正在以全身之力集注于手腕之上,把整个棺床牢牢地抬起。其雕工之精巧,表情之真切,确属难得佳作。后室为安置王建石雕肖像之所,内设“御床”,置王建石像于其上。像为正坐姿态,高96cm,头戴折口巾,身穿袍服,腰系玉带。袍袖狭小而长,双手合入于袖内。石像的面部深目浓眉,隆准高颧,神态庄重安详,与历史文献上所描述的王建形象基本相似。
永陵博物馆现状
为更好地保护、宣传永陵这一历史遗存,2008年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对永陵周边环境进行打造,为永陵博物馆的后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市文化局启动了永陵博物馆新陈列馆建设项目的各项工作,拟在原址重建一个集陈列、研究、办公功能为一体的综合馆,并与永陵公园景观相协调,以便更好地展示成都在唐五代时期“扬一益二”的繁荣景象,打造出城市新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