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
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

圣索菲亚教堂(或称圣智大教堂)建于公元532年-公元537年,该处先前的教堂在暴乱中被摧毁。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是东亚最大的东正教堂,通高53.35米,占地面积721平方米,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1986年列为市级一类保护建筑;96年11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圣索菲亚教堂修复并更名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是东北第二大城市哈尔滨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圣索菲亚教堂巍峨壮美,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成为哈尔滨市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她历尽风雨,饱经风霜,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重要遗迹。
公元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建成通车,沙俄军队也侵入了哈尔滨。为了稳定远离家乡士兵的军心,1907年,圣索非亚教堂破土动工,当年落成。1923年9月27日,圣索非亚教堂举行了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礼,一座富丽堂皇,典雅超俗的建筑精品竣工落成。
圣索菲亚教堂气势恢弘,精美绝伦。教堂平面设计为东西向拉丁十字,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大堂顶是绿色的拜占庭式球状尖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是俄罗斯特色的帐篷式尖顶。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响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 巍峨壮美的圣索菲亚教堂,构成了哈尔滨独具异国情调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同时,它又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研究哈尔滨市近代历史的重要珍迹。
拜占庭*圣索菲亚教堂
作为君士坦丁堡(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旧称-译注)的主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在拜占庭帝国中起着重要作用,所有的帝王都在那里加冕。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攻占该城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对这座建筑大加赞赏。他第一个骑马到达圣索菲亚大教堂前,并且宣布它将变成一座清真寺。另一座非凡的建筑-蓝色清真寺就建在附近,但圣索菲亚大教堂仍不失其重要性。现在它是一个博物馆。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遵照拜占庭帝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查士丁尼的命令建造的。他编纂了帝国法律,并重新征服了过去的西方帝国,当圣索菲亚大教堂完工时,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写道,教堂的穹顶看起来好像没有基座,仿佛是靠一条金链悬挂在天堂上。
“圣·索菲亚”义为“神的智慧”它承载的是东正教徒永恒的梦。
基辅*圣索菲亚教堂
雅罗斯拉夫统治时期(1019—1054年),兴建了基辅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大教堂宏伟壮丽,完整无缺地保存至今,是拜占廷艺术与古罗斯艺术相结合的杰作。
旅游特产大致具有俄罗斯异国情调的食品和饰物。像“大列巴”面包,俄罗斯巧克力、糖果,还有紫金项链。价格都比较便宜,而且又便于携带。
哈尔滨也可以买到一些俄罗斯或东欧其它国家的茶叶、绘画、装饰品等,价格都不太贵。
比较体现东北风情的特产就是“东北三宝”-人参、鹿茸和貂皮。
哈尔滨人旧时多以大饼子(玉米面贴饼子)为主食。原当地居民喜食大馇子、小米饭和炖菜;山东人喜吃面食和鱼;河北人喜食米饭,爱喝高粱米粥。哈尔滨人受少数民族饮食习俗影响,喜欢吃黏糕和黏豆包、“列巴”(一种大面包)、红肠等,喜欢喝“苏波汤”(俄式红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