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

日喀则是西藏的交通中心,境内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游客可以通过公路、航空这两种方式到达。但由于地理和环境因素的限制,当地交通主要以班车和包车为主。
日喀则和平机场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江当乡境内,距离日喀则市区43公里。目前开通的航班只有日喀则至成都。另外,可以乘坐飞机到拉萨贡嘎机场,下飞机后乘坐机场大巴到拉萨市区,然后到客运站乘坐开往日喀则的班车,大巴车每人68元、小轿车每人100元,车程5个半小时。
从拉萨到日喀则
(1)有新旧两条线路。新路:途径新路中尼公路的地区有曲水,尼木以及大竹卡等,比较好走快捷。旧路:途径古城江孜,上岗巴拉山口,羊卓雍错湖等景点,漫长但惬意。
(2)拉萨的八朗学和吉日旅馆之间的一段北京路上,每天从早上7点起,有私营小巴开往日喀则,车费38元,车程约7小时。
(3)拉萨汽车站也有开往日喀则的班车,大巴车每人68元、小轿车每人100元,车程5个半小时。
包车是大多数旅客首选的交通方式,参考价格为:普通型进口越野车3.00~3.50元/每公里;豪华型进口越野车3.50~4.50元/每公里;可供20人乘坐的微型汽车5.50~6.50元/每公里;可供40人乘坐的长途汽 日喀则车7.00~8.00元/每公里。
在日喀则旅游,也可以尝试搭便车前往目的地,不过能否成功就要看你的运气啦。
1、聂拉木——樟木;搭便车。有不少前往边境的旅客巴士经过,一般在早上十点前开出。
2、樟木——友谊桥搭便车。路程八公里,约15元。步行约两个半小时。
日喀则当地交通
步行为主,出租车为辅
日喀则地区不大,可选择步行。三轮车每人2—3元,的士价格是10元。
日喀则的餐饮与西藏其他地方相同,各种档次的餐馆不少,无论是高档的还是简陋的装潢设计大都注意体现民族特色。
来到日喀则一定要尝尝当地的酸奶,很浓稠,纯天然没有添加剂,拌上糖后酸甜可口,非常香醇。
“朋必”几乎成了一种日喀则小吃的象征。做朋必的豆汁是从做粉丝的汁液中提练出来的。做粉丝时,先把豆子碾成沫,沉淀后把最低层的用来做粉丝,而中间较绸的一层汁液是做朋必的原料。
这道菜是以蕨麻猪为原料,外裹泥巴暗火中炮制而成的。特点是皮脆肉嫩,味道特别鲜美。蕨麻猪为甘南草原特产,因当地人所饲养的猪常在草原觅食蕨麻而得名。
风干牛羊肉是非常有特色的一种西藏食品,肉质松脆,口味独特。每年年底,当气温在零度以下时,藏族人会将牛羊肉割成小条,挂在阴凉处使其自然风干,等到来年二、三月份便可食用。再来一碗酥油茶,口齿间充满了藏族冬天的味道,快哉!
美食聚集地
解放北路/珠穆朗玛路
这里汇聚了很多当地特色的餐厅,无论是高档的餐厅,还是简陋的饭馆,其装潢设计大都体现了西藏的民族特色,比如:“狗蹄”木桌、铁皮火炉、“八瑞”瓷碗、藏式蒲团、吉祥图与壁画等。
在日喀则购物,和在西藏其他各地区差不多,以法器、饰物、念经轮等民族手工艺品为主。
藏刀是西藏久负盛名的传统工艺品,可用来防身,又可作为食肉的餐具,还是一种特殊的装饰品。一般来说,男式藏刀都比较粗犷、锋利,女式藏刀则较秀气。藏刀根据做工精细程度和所用材料不同,价格也相差较大,便宜的几元、几十元,贵的甚至要上千元。
西藏地毯以江孜地毯最负盛名。江孜地毯也叫江孜卡垫,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以棉纱作经线,以毛线作纬线,纺织精密,经久耐用,颜色鲜艳夺目,不易褪色。地毯上的图案富有民族传统,有二龙戏珠、花草鸟兽、山水古画等花样。
购物天堂
日喀则集市
日喀则的集市位于日喀则市的北部,售卖各种日用品,是当地藏民最常去的购物点,无论是否喜欢购物,这条集市还是值得去转一转的。
扎西吉彩
扎西吉彩以金银器加工闻名,是西藏著名的手工艺之乡。在这里不仅可以买到各式腰刀、手镯、项链等,还能亲眼目睹一块粗糙的金属是如何在能工巧匠们手中,通过那世代相传的熔炼,敲打成精美、华贵的工艺品。
日喀则以珠穆朗玛峰为首的冰峰雪山,风景秀丽的原始森林带,交相辉映的神山、圣湖、草原,充满神秘、传奇色彩的名寺古刹,独具特色的后藏人文风习,交织成这个“最好的庄园”。
最佳旅游时间
夏秋季节适宜游览。日喀则日光充足,气候温和,一年四季都适合出游。只不过冬天比夏天少了一份绿色和生机。
建议旅游天数 3天
建议游览顺序
D1.扎什伦布寺——班禅新宫;D2.夏鲁寺;D3.萨迦寺。
注意事项
1、手机在拉萨、拉孜、日喀则都有信号,定日县个别地方也有信号,其他地方就不一定了。此外,绒布寺和珠峰大本营都没有电,去之前最好带好手机和数码设备的备用电池。
2、大多数宾馆的热水供应都有时间限制,并且由于各种原因还经常误时,游客洗澡可得抓紧时间。
3、在日喀则市内,随处可以看到四川餐馆,费用不贵,十几二十元即可吃饱。在那里人们不大吃藏式风味的东西,而真正要吃藏味的,一般在较偏远的藏民聚居区。
日喀则,西藏第二大城市,距拉萨约300公里,藏语将其称为“昔喀孜”,又称“昔卡桑珠孜”,意为“土质最好的庄园”。
风土人情
环境
日喀则这座昔日的后藏首府海拔高达3800米,是目前西藏的第二大城市,是当年后藏的政教中心,也是历代班禅的驻锡之地。美丽旖旎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后藏生活,这里被誉为“最如意美好的庄园”。
日喀则地区处于河谷地带。最冷月份平均气温为2~12℃,最暧月份的平均气温为10~18℃,年平均气温为6.3℃,可算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量集中在七、八月份,而且多夜雨,干湿季节明显。
文学
在藏族文学史上,民间故事和传说源远流长,用以活跃生活,教诫后人。米拉日巴的《十万道歌》、萨迦班智达的《萨迦格言》产生了深远影响。布顿大师的《佛教史大宝藏论》、觉囊·多罗那它的《印度佛教史》、索南坚赞的《西藏王统记》等是藏族史学上的代表性著作。桑吉坚赞的《玛尔巴传》、《米拉日巴传》、《日迥巴传》是著名的传记文学作品。
历史文化
日喀则是历代班禅额尔德尼的驻锡地,享有盛名的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白居寺、夏鲁寺等众多寺庙,构成了众多教派浓郁的宗教文化。
日喀则市有60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该城所在之地的名称最早叫“年麦”,意为“年楚河的下游平原”。
十四世纪初,大司徒绛曲坚赞战胜萨迦王朝建立了帕竹王朝,得到元、明皇室庇护,设立十三个大宗,最后一个“宗”(相当于县)叫“溪卡桑珠孜”,意为“如愿以偿”,简称“溪卡孜”,也即该市保留至今的藏语发音,表示大司徒统制全藏的雄心已如愿以偿了。
以后,又在日喀则古城北侧的山上修建日喀则宗,并在宗政府周围逐渐盖起了一些房屋,开始了最初的日喀则城镇建设。
1447年,宗喀巴的弟子根敦珠巴,即一世达赖喇嘛主持修建了扎什伦布寺。在帕竹王朝建立以后约三百年,噶玛噶举派的辛霞次旦多吉用武力统一了后藏的六个宗,取代了帕竹政权,建立了藏巴地方政权.他将溪卡桑珠孜改名为“颇章桑珠孜”,并对日喀则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在噶玛王朝统治西藏的二十四年间,日喀则成了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被誉为首城。
历史上,日喀则之所以发展成为后藏的政教中心,还有一小因素,据说莲花生大师曾在此地修行讲经。这位高僧曾预言雪域的中心在拉萨,其次在日喀则。
以后,虔诚的宗教徒便在此设“宗”。从而发展成为后藏的“首城”。十四世纪中叶,宗喀巴在西藏创立黄教,收徒传教,其中的两个徒弟,他们的转世就是后来统治西藏的达赖和班禅。
自五世达藕以后,西藏加强政教合一,达赖和班掸这两个前后藏的宗教首领,在政治、经济上也对所辖地区实行统治。这样逐步形成了前后藏势力范围的划分。
后来在英帝国主义的挑唆下,班禅与达赖失和,更是形成各据一方的局面。于是,日喀则地区成为班掸的管辖区和统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