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

景德镇机场,位于市区西北面的浮梁县洪源镇罗家村,也叫景德镇罗家机场,距景德镇市中心的休闲广场约7公里。目前有直飞上海、深圳、北京、广州、赣州、安庆6条航线,并有经深圳飞成都、昆明、西安、海口、三亚、南宁、北海、湛江等城市的无缝转机航班。
皖赣铁路由北至南纵贯景德镇市全境,景德镇火车站就位于皖赣铁路上,地处景德镇市区的站前路,市内可乘坐12路、28路公交车前往,从市中心打车前往,起步价就能到。皖赣线上的列车均要经停景德镇火车站,同时以景德镇作为始发站和终点站的列车有景德镇至南昌、厦门、绩溪县、鹰潭等,火车客运便利,很多到江西省旅游的游客都选择从景德镇离开。
景德镇当地交通
公交
景德镇市区有公交线路20多条,大部分的运营时间都是截止到晚上18:30,只有极个别的路线运营至21:30或22:00。另外景德镇的公交汽车都有固定站牌,票价统一1至2元,无人售票。
出租车
景德镇的出租车型是清一色的本地产的北斗星,出租车起步价为5元/2公里,2-6公里以内1.2元/公里,6公里以后1.5元/公里。
景德镇地方菜基本上符合江西菜肴的整体风格。景德镇的土产小吃,口味淳厚,色重油浓,喜好辣椒,所以不善吃辣的游客,在餐馆点餐前需做简单提示。
乐平狗肉是用蒸、煮相结合的方法烹制作冷盘食用的风味食品。因系用文火不加盐煮熟,具有肉味鲜嫩,软硬适宜,鲜美爽口,营养丰富等特点。食用时调味作料讲究,独具一格。
碱水粑是最具传统特色的,虽然没有详细的资料记载,但据传说,宦已至少存在了几百年.所以它的历史比天津的狗不理还要长一些。只是因为它一直停留在我市老百姓的餐桌上。因此名声并不是很响亮。
油炸馄饨是景德镇特产小吃之一,顾名思义将馄饨过油炸熟,此小吃味道咸想,油而不腻,深受当地人的青睐。景德镇各小饭馆,早餐摊均有销售,价格实惠,通常几块钱一盘。
粉蒸肉是景德镇最收欢迎的地方菜品之一,营养丰富,口干咸鲜,既有肉的香味,又加入了鸡蛋的鲜味,烹饪手法健康方便。在景德镇各大小餐馆都吃的到,通常25元左右一盘。
美食聚集地
古街
到了古街,看见了在景德镇到处都可以看到的人力车夫雕塑,其实古街上有很多的雕塑,反映老百姓生活,在这里不仅可以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还可以迟到各种当地特色的小吃。
景德镇的特色商品有茶叶和陶瓷制品,这两种特色商品可以在古街和中国陶瓷城买到。
青花瓷创烧于元代,是以色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经高温烧成,釉色晶莹、透彻、素静、雅致。青料溶于胎釉之间,发色青翠,虽色相单一,但感觉丰富。青花瓷经久耐用,瓷不碎,色不褪。
“德宇活茶”是德宇集团总经理刘浩元等同志研制开发出景德板鸡专利产品之后,又一项专利产品,原料选自古时贡茶之乡浮梁高山优质茶,利用现代高科技加工工艺和微生物保鲜技术抑制茶叶的氧化过程使茶叶多年四季如“新”,“色、香、味”均保持与新茶一样。
购物天堂
古街
景德镇有一条非常著名的古街,古街的建筑都是有些年代的建筑群,这里见证了景德镇的变迁。到了古街,看见了在景德镇到处都可以看到的人力车夫雕塑,其实古街上有很多的雕塑,反映老百姓生活。这里确实是古色古香的,这里弄堂、古建筑相连在一起,不失为一个休闲、购物的好去处。
中国陶瓷城
国陶瓷城是诸省市旅游机构最受欢迎的旅游购物市场,同时集各处陶瓷精品之大成,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品种最全、价格最抵的陶瓷经营专业市场。
享誉世界的中国瓷都,很有古镇风韵,大到独一无二的青花机场和青花塔,小到满街的陶瓷灯柱和雕塑,景德镇遍地是景。
最佳旅游时间
秋季最佳。景德镇的秋季雨水少,秋高气爽。
建议旅游天数 3天
建议游览顺序
D1.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浮梁古城;D2.龙珠阁——洪岩仙境;D3.瑶里。
景德镇,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世界瓷都”,是中国城市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风土人情
气候环境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山峰层叠,河流密布,山环水绕,景色秀丽。根据1981-2010年最新气象数据,景德镇城区历年平均气温17.8℃,年平均降雨量1805毫米。景德镇的冬季北部山区经常可以看到雪景,城区由于地处盆地,夏季非常炎热,极端最高气温有时会超过摄氏40度。
历史文化
因为唐末宋初战乱,很多能工巧匠选择了这块四面环山、平和的土地作为避战所,大批的陶瓷文化精英在此汇聚,并在这里创建了人类陶瓷文化的一个又一个丰碑。北宋,青白瓷以胎薄质坚、釉质晶莹、声音清脆,具有透影性而名噪京华。宋真宗景德年间将新平易名为景德镇瓷都的地位。
可曾知道,在世界广袤的区域,出土的中国文物中,青花瓷是如此之多,这是元朝勤劳智慧的景德镇人对人类的奉献。在元代,景德镇制瓷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提高了烧成温度,出现了内质如“玉骨冰肌”,外貌如“美人肤色”的陶瓷产品。青花、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的烧制成功,在人类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个时期烧制了世界上最多的最具影响的绝代佳品。由于大量的外销,在包装上形成了茭草业。遥远的人们通过瓷器瓷器开始了解中国,从此,瓷器成了中国的代名词。可以想象,元代是我国古代陶瓷发展的最高峰。
进入明代,景德镇制瓷业逐步走出原始的纯手工制作模式,发明了成型的利坯车,以铁刀代替竹利坯,它提高了生产效率,使胎薄而易成型,施釉采用了口吹的方法,使釉汁均匀,瓷色秀美,瓷器装饰由单一的色釉发展到多种,由釉下彩发展到釉上彩,色地加彩,青花斗彩等多种装饰技巧。特别是明初景德镇设陶厂,后设御器厂,专烧宫庭用瓷,朝廷内府年年提出式样,委派中宫督造,制品有极高的成就,同时,民窑发展很快,产量高,质量高,并形成了皇家派员督烧与民间自由经营并举的“官搭民烧,官民竟市”的兴旺局面,这个发展与当时萌发的资本主义思想是有关联的,同时萌发的资本主义思想对景德镇陶瓷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此期,青花、白瓷、彩瓷、单彩瓷产品都取得卓越成就,出现了“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之说。生产规模的扩大,能工巧匠的会聚,产品数量的剧增,制作瓷器的精美,销路之广,均居当时国内名窑之首,从而赢得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称赞,景德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
清代,宫廷采取了十大鼓励瓷工发挥聪明才智的措施,使景德镇的瓷业有了新的发展,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有青花、五彩、红釉、素三彩、粉彩、斗彩、珐琅彩,以及各种颜色釉,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这些精美的制品出身于当时著名的藏窑、郎窑、年窑、唐窑等官窑,也有许多出处自于民窑,特别是清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景德镇陶瓷发展的上鼎盛时期。民国的建立,旧的封建制度的废除,给景德镇制瓷业带来了新气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仿古瓷、美术瓷均有很高的成就。民国15年景德镇杰出的陶瓷艺人潘陶宇英年早逝,享年不到40岁,他是景德镇第一位以文人画的形式绘制陶瓷作品的艺人。1915年27岁的王大凡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为我国拿回第一枚陶瓷国际金奖章,1928年搂由王崎、邓碧珊、徐仲南、田鹤仙、程意亭、毕伯涛等先后十人组成了“月圆会”,人称“珠山八友”,从而真正开始了文人画在陶瓷装饰上的运用,同时涌现出“青花大师”王步、“雪景大师”何许人、“山水大师”汪大沧等一大批优秀的陶瓷艺人。此后,由于战乱,景德镇瓷工流离失所,瓷业一片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