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

去往湖北省的交通方式多样:飞机、火车、水运以及自驾,您可以根据自己的线路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出行。
湖北省的武汉、荆州、宜昌、襄樊、恩施、老河口都有民用机场,其中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开辟有多条国内和国际航线。
湖北境内的铁路线有京广线、襄渝线、汉丹线、焦枝线、枝柳线及武大线等等,省会武汉有直达省内各地的列车,此外还能直达北京、郑州、天津、洛阳、重庆、西安、昆明、贵阳、长沙、柳州、广州、南昌、石家庄等市。
湖北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公路网,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公路四通八达,可一直延伸到深山之中,同时也将铁路和水路运输连接起来。湖北省内正在建设多条高速公路,目前已经建成通车的有从黄梅县经黄石至武汉的武黄高速公路和从武汉经荆州至宜昌的汉宜高速公路。其他还有武汉—襄樊—十堰、武汉—信阳(河南)、荆州—荆门—襄樊、宜昌—利川、武汉—赤壁等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
湖北省境内的长江总长达1000多公里,因而湖北省的长江航运是非常发达的,从宜昌至重庆的三峡段有客轮和各种游轮通航,其他航段主要以货运为主。
湖北菜系由武汉、荆沙、黄州和襄郧四大风味流派组成。武汉菜是鄂菜的典型代表,它选料严格、制作精细、注重刀工、火候,讲究配色和造型。以烹制山珍海味见长,淡水鱼鲜与煨汤技术独具特点。
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美誉的湖北,盛产莲藕,且闻名全国,无论是凉拌、热炒,还是蒸、炖、炸、烤,湖北人对吃藕总是情有独钟,逢年过节或是婚庆喜宴,湖北人更是少不了这道保留菜肴——炸藕夹。
湖北人家最家常的汤。我家平时都是在周末的时候炖汤, 因为只有在周末的时候家人才能在餐桌上聚齐。一家人围在圆桌旁,在吃饭前,先喝上一碗暖暖的汤,聊聊新鲜事,其乐融融。
武昌鱼”产于湖北省鄂州市(古时称武昌),武昌鱼,俗称团头鲂。据《武昌县志》载:鲂,即鳊鱼,又称缩项鳊,产樊口者甲天下。是处水势回旋,深潭无底,渔人置罾捕得之,止此一罾味肥美,余亦较胜别地。”同时,以“鳞白而腹内无黑膜者真。” “清蒸武昌鱼”是选用鲜活的樊口团头鲂为主料,配以冬菇、冬笋、并用鸡清汤调味。成菜鱼形完整、色白明亮、晶莹似玉;鱼身缀以红、白、黑配料,更显出素雅绚丽。
湖北名菜“天门三蒸”,据说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最初,居住在江汉平原的农民们在那灾荒不断、战乱频发的境况下,为了填饱肚子,只好把一点点谷物磨成粉,弄点野菜拌成菜糊充饥;后来,又用蒸笼或甑蒸熟拌有谷物粉和佐料的野菜(地米菜之类)或自种的蔬菜(茼蒿、白菜、萝卜等);再后来,由于生活的改善,逐步用谷物粉和佐料拌动物的肉(猪、鸡、牛、鱼等)蒸熟了食用。
湖北省独特的日用产品有洪湖羽毛扇、宜昌假山石、天门塑料盆景、利川坝漆等等。
坝漆又称国漆,特指产于湖北省恩施自治州的优质天然生漆,现在主要有利川毛坝坝漆和咸丰小村坝漆。它的漆酚含量均在75%以上,高者可达85%。毛坝大木漆适宜种植在海拔8OO~1200m的二高山和高山地区,毛坝小木适宜种植在海拔 5o0~1000m的低山或二高山地区。土壤要求不严,以中偏酸性土壤为好。所产生漆品质好,漆液稀溧、黄亮,活力强,髹涂成膜后干燥快.附着力强.光泽好,有肉质感。
羽毛扇至今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明文震亨《长物志》卷七:“扇,羽扇最古。”“扇”字从“羽”也证明了扇子大家族中,以羽扇的出现为最早。晋崔豹《古今注》:“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据前秦王嘉《拾遗记》记载,羽扇始于周昭王时,有盂夏取鹊翅为扇之说,则羽毛扇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扇字按中国象形文字理解,最早的扇子是用禽羽制作,有门户之家才有权拥有。扇子起源于虞舜时期,用于障蔽日,也是权威的标志
湖北有樱花烂漫的迷恋,有“道可道,非常道”的道法,有三峡奔涌的狂放,有赤壁之战的沉稳,古今融贯、刚柔兼备,这样的湖北怎能不动心。
最佳旅游时间
春秋两季(但是如果目的是漂流的话,在水量比较充沛的时候来是最佳的)。最不适宜旅游的时间为7、8月,全省大部分地区高温酷暑。
建议旅游天数 3天
建议游览顺序
D1.荆州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区;D2.隆中风景名胜区;D3.东坡赤壁。
注意事项
1、在武当山如果遇上暴雨须暂避,因为暴雨和雷暴多连在一起,暴雨如果引发泥石,雷暴亦常作滚地雷,容易伤人。
2、鄂西土家族偏处于西隅山区,离宜昌和湖南武陵山区较近,路程安排可自宜昌过江前往,或由咸丰去湘西武陵源地区。
湖北省,简称“鄂”,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是中部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武汉。宜昌市、襄阳市为省域副中心城市,黄石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汉江自西北向东南,汇入长江,在湖北中部形成江汉平原,是有名的“鱼米之乡”。
风土人情
气候环境
湖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5°C左右,年均降水量在800毫米至1600毫米之间。全省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夏炎冬寒,这两个季节前来要注意避暑防寒。
民族
湖北为多民族省区之一,有汉族、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满族、壮族、蒙古族等55个民。
传统艺术
【传统建筑】
湖北省武当山古建筑群位于历史悠久且风景秀丽的武当山上,这些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充分突显出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以及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这些建筑在明朝期间逐渐发展成为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约7世纪左右,武当山古建筑代表了近千年来中国艺术以及建筑的最高水平,并且与1994年12月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武当山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也称为太和山,在古时又叫“玄岳”、“太岳”,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曾经到此并赞叹此山为“玄岳出于五岳之上”。自从中国唐朝时期以来,武当山就是中国道教的最重要的发祥地,并建有规模十分宏大的道教古建筑群。这些建筑自唐贞观年间开始建设,宋朝时也建设了一部分,至元朝时进一步的扩大了修建规模,并在明朝时达到其修建的最鼎盛时期。武当山古建筑均是按照真武大帝修仙神话进行规划建设的,而且融合了政权与神权相结合的思想,充分体现出中国古代时期皇权和道教所需要的“庄严”、“威武”、“玄妙”、“神奇”的氛围。
【传统戏剧】
湖北省的楚剧旧时称为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等,在中国清朝道光年间,由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黄陂和孝感一带地区的传统表演形式以及民间说唱等融合,进而发展形成的一个独立的地方性声腔剧种,至今已逾百余年的历史,其于1926年正式命名为楚剧。楚剧至今仍保留的剧目约有五百多个,其中最为有名的包括《秦雪梅吊孝》、《银屏公主》、《赶斋》、《杀狗惊妻》等近几十个。楚剧传统的腔调主要由板腔、小调以及高腔等三部分组成,伴奏的乐器主要有胡琴、京二胡、二胡、三弦、板鼓、钹、大小锣等,其表演形式充分体现出鄂东一带的地方文化特色。黄梅戏最早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最早又叫黄梅调或采茶戏,现今与京剧、评剧、越剧、豫剧统称为中国五大剧。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等曲种逐渐融合发展而来的一个剧种,最早发祥与农村,后来才进入城市,但直到近代才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剧种。
【传统技艺】
湖北省的黄梅挑花又叫架子花或是十字挑花,并广泛流传于湖北省黄梅县等地区,是一种非常精美的装饰性的刺绣手工艺品。根据手工艺人所传,挑花最早起源于中国唐宋年间,并于明末清初逐渐发展成熟。经过漫长历史的发展,并经过这里时代农家妇女的细作精研,这门手工艺已经非常完善,并以鲜明的色彩搭配以及巧妙的图案设想展现出了特别的艺术表现力。其中以黄梅乡下百里棉区的彩色挑花最为优秀,花样多彩丰富,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色彩,当地更有“黄梅有女皆挑花”之说。黄梅挑花与一般刺绣有很大区别,刺绣重刺而挑花以挑为主,其主要原料产于当地的家机布,又称为大布,是一种被染成青色作底的布,挑花艺人们只靠一根针和一根线(线有七种颜色)在布上面交替挑绣形成各种美妙的图案。挑花是一种纯粹的手工技艺,因此挑一幅图案最少也要三五天,最多则一月有余,但成品往往却得不到对等的酬劳,所以现今黄梅地区会挑花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少,这门特色技艺也濒临失传。
历史文化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现在的湖北省是强大的楚国的一部分。楚国名义上是周朝的属国,是几个世纪之前出现在北方的中华文明的延伸之一;但是在文化角度上它是独一无二的,更是一个占据了长江中下游大部地区的强大国家,势力甚至延伸到了华北平原。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雄霸西北的强大秦国(位于现在的陕西省境内)开始对外扩张,而楚国成为了它的主要敌人。秦楚之争中,楚国丧失了很多领土:首先是四川盆地,然后(于公元前278年)失去了其心脏地带,也就是现在的湖北。公元前223年,秦剿灭逃向东方的楚残余势力,继而统一了全中国。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第一次统一了中国。公元前206年,汉朝接替了秦朝的统治,在现在的湖北湖南地区建立了荆州省(或叫州)。公元3世纪初,也就是汉朝末年,荆州处于地方军阀刘表的统治之下。刘表死后,他的继承人归顺了几乎占领了全部华北地区的强大军阀曹操;但在赤壁之战中,军阀刘备和孙权将曹操赶出荆州。之后刘备控制了荆州;后来刘备占据了益州(四川盆地),但是孙权又夺取了荆州;后来的几十年里,荆州一直在吴国君主孙权和其继承人的统治之下。
从4世纪初以后的接近3个世纪,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华北,中国分裂成为由游牧民族统治的北方(但是他们迅速被中国化)和由汉族人统治的南方。湖北属于华南地区,这个时期仍处于南方政权的统治之下,直到公元589年隋朝再次统一治国。公元617年,唐朝取代隋朝,后来现在的湖北被划分为成为几个道:南方为江南西道;西方为山南东道,东方为淮南道。10世纪唐朝分裂之后,湖北省处于几个地区政权分治之下:中央是荆南国,东方为吴国(后唐国),北方属五代各国统治。
982年宋朝再次统一中国,将湖北的大部分地区划为荆湖北道,与现在湖北的名称相比,这一名称较长。1279年蒙古国占领了中国全境,在元朝统治时期,湖北湖南全境和广东广西的一部分组成了湖广省。1334年,元朝统治时期,湖北省爆发了有史以来首次黑死病,在之后的3个世纪中,黑死病传播到了整个欧亚大陆,带走了十分之一人类的生命。(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论著里提到了中亚,部分中提到了印度,至少一篇中提到了非洲)。
1368年明朝推翻了蒙古的统治,明朝治下的湖广省有所减小,相当于现在的湖北和湖南合并到一起。而在地理上看,湖北已经远离了明朝的权利中心。
明朝末期,张献忠和李自成的起义军多次对现在的湖北造成破坏。1644年满族人建立了清朝,不久之后于1664年将湖广省分割为现在的湖北省和湖南省。但是,清朝还是沿用了湖广总督这一职位;最有名的湖广总督就是张之洞,他推行的现代化改革使湖北(尤其是武汉)变成了一个工商业繁荣发展的中心。武汉东南方向的黄石、大冶地区成为矿业和冶金业的重要中心。
1911年现在的武汉市爆发了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1927年,国民党左翼势力在汪精卫的领导下于武汉成立国民政府;之后不久,这一政府就与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合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湖北东部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但西部仍在中国控制之下。
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武汉发生了不同派系的红卫兵之间的斗争。20世纪60年代后期,中苏边界冲突爆发,由于对核战的恐惧逐步增加,湖北咸宁被选为131工程的执行地,建立了一个地下军事指挥中心。
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在1954年长江洪水泛滥期间深受其害。之后中国开始在长江流域兴建大型水库,1970年开始在长江宜昌水域兴建葛洲坝,于1988年建造完成;于1993年在更上游的水域又兴建了三峡大坝。之后的数十年里,政府为了给大坝建设让路,将数百万湖北西部人民迁往其它地方安置。而且长江支流上也兴建了很多小型水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