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

遵义新舟机场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大型军用机场,后改为战备机场,目前跑道,塔台等设施依然维护完全。遵义机场建成后的运营以遵义机场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目前由于遵义新舟机场的跑道和一批辅助设施是现成的,而且该机场的跑道能够降大型客机。因此遵义新舟机场的改建工程主要集中在候机厅,附属设施等方面。
遵义是黔北重镇,也是全省的交通枢纽,川黔铁路纵贯全境,交通十分便利。从北京、上海、杭州、广州、北海、昆明等城市开往成都和重庆方向的列车,都会在遵义停靠。其他地方的游客也可以先到贵阳,从贵阳转车到遵义,票价在15元左右。遵义火车站位于市区北面的北京路尽头,到市中心大约10多分钟。
遵义的3个主要长途车站看起来分工比较混乱,让初到这里的人很难理清头绪。你在客运总站下车后,可以先向大厅的值班人员询问。这里也会及时张贴关于各站点发车方向的说明。
遵义当地交通
公交
遵义市区里的公交车不多,而且无论是大巴还是中巴,一律1元。
美食推荐 遵义豆花面 遵义羊肉粉 折耳根炒腊肉 乌江鱼 南白黄糕粑
豆花面做成薄而透的宽面条,下锅后煮熟不软不硬,以豆浆为汤,上盖嫩豆花。另加辣椒水一碟,辣椒水有讲究,有素、荤两种,素椒配有五种保密的佐料,荤椒还配有瘦肉丁、鸡肉丁、花生米、豆腐皮、金钩等,其味鲜美,将豆花与面挑入辣椒碟中吃。
遵义羊肉粉用鲜羊肉熬汤,浇米粉,放羊肉片、调料而食。清香味鲜,滚烫辣香,汤清不浊。尤其在冬季,吃一碗滚烫的羊肉粉,浑身暖和。
折耳根就是中药里的鱼腥草,有一股特别的鱼腥味道。折耳根炒腊肉,即将当地自家腌制的老腊肉,与折耳根和辣椒段等同炒。这道菜中,折耳根的腥味与腊肉、辣椒的香气形成了奇特的混合,腊味醇和,菜味清香。
制法类似于时下流行的水煮鱼。将各色调料配齐入锅调制成汤汁,放入鲜鱼块和豆腐烧制,香鲜辣烫,色味俱佳。另有当地特色泡菜、时令青蔬等作为配菜。
黄糕粑的原料为上好的大米、糯米和黄豆。蒸熟后的粑表面黄亮油润,糯米粒晶莹闪亮,吃进口中糯而不沾,香甜可口,有冷食或蒸、炸、烤、煎等吃法。
遵义还是全国主要辣椒产区之一,绥阳朝天椒为全国七大名椒之一,其椒尖簇簇向上,朝天而长,故而得名。朝天椒采摘晒干,色泽红亮、红润透明殷殷可爱,早在50年代就远销东南亚各国,近来又出口日本、美国等国。
茅台酒迄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它是用高梁和小麦作原料,再加上当地的优质矿泉水,运用传统独特的工艺酿制而成,经过8次下曲、7次蒸馏、9次发酵,并经过长期窖藏而成,整套工艺长达8个月之久,一般要窖藏5年后才能成为出厂的成品。
与广西、广东、海南等地生产的“大叶苦丁茶”不同,产于余庆的小叶苦丁茶,系采摘木樨科粗壮女贞的幼嫩芽叶加工而成,是不含咖啡碱的代用茶饮品。这种小叶苦丁茶生长在贵州境内乌江河流域,良好的气候条件,无任何污染的生长环境,使得余庆县生产的小叶苦丁茶品质优良、甘冽去火。
原材料十分丰富,在市境内绵延数千里生长,植物类有竹荪、冬笋、绵竹笋、水竹笋、箐竹笋等数十个品种,竹禽珍品有竹鸡、竹鼹、竹猴三儿、竹燕窝等等,再加上人工二次加工的鲜品和干货,就有数百种之多。去赤水旅游,一定要带上一两种回家。
转折之城、会议之都、茅酒之乡,红色的革命文化闪耀在青山绿水之中,对慢生活和美食的追求也深入了人们的骨髓。
最佳旅游时间
5—10月,温度适宜,春冬两季比较冷。
建议旅游天数 1天
建议游览顺序
红军山——遵义会议旧址——湘江河——红军街
注意事项
1遵义地区是仡佬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游览时,需要注意尊重当地居民地民族信仰和生活习惯。
2此外,遵义地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包括桫椤等许多珍稀濒危动植物都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对象,请珍惜爱护。而私自砍伐、挖掘、移植桫椤都是违反法律的行为,所以在山间游览时请不要轻易砍伐、挖掘桫椤,以免给您的旅途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在怀阳溶洞“国际洞穴探险基地”探险一定要认真检查安全保护装备,听从指导人员的安排、建议,注意人身安全。
4遵义有许多风景奇异的深山老林、人迹罕见的岩洞、水洞、荒野的古堡,旅游者去这些地方探奇,要注意安全,此外也应注意疾病预防,应戴上口罩和防尘设备,必要时还要携带给氧设备。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北依大娄山,南临乌江,古为梁州之城,是由黔入川的咽喉,黔北重镇。
风土人情
环境气候
遵义市受季风影响特别显著。冬春季节多受北半球移来的寒潮或冷空气影响,冬季风一般多为东北风或偏东风。遵义受偏东北季风影响时,云层浓密低厚,一到夜间云顶辐射冷却,常常产生夜雨。如果这时再遇上偏南气流北上在川黔间与偏北气流汇合,往往在3300米高空形成一长江切变线,或在近地层形成一云贵准静止锋,阴雨绵绵的天气就更长。4月中旬西南季风北上,阴云密布天气减少,晴间多云日数增多,温度显著上升。由于遵义所处纬度低,日光照射强烈,连晴三天温度就可能升至30℃以上。1957年4月曾出现37.6℃高温。
艺术
遵义是国内首批历史化名城,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转折之城。在这片土地上,红军书写了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关大捷等长征史上光辉的篇章,在中国红色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依托丰富的长征文化资源,遵义市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目前已初步形成以“遵义会议”为龙头,以娄山关、四渡赤水渡口等历史遗址为支撑,以重走长征路、长征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为延生的多样化产品体系。
历史文化
遵义历史悠久。春秋时期,遵义属巴蜀等邦邻地;战国时为夜郎属国;秦汉时置郡。唐贞观十三年(639)置播州, 曾称“罗蒙”,宋更名播川县。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更名为遵义军民府,隶四川布政司。遵义一名即始于此。清雍正五年(1727),遵义及其属县划入贵州,改置遵义府。
到了民国中期,遵义设专员公署,解放后改为遵义地区行政公署。1997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遵义地区,设立地级遵义市。
20世纪50年代以前,遵义还仅为面积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万的小城镇。经过短短五十年的发展,遵义已一跃成为贵州的第二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