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

南平交通
南平交通运输业得到较快发展,基本形成以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为骨干的综合运输体系。316国道、205国道和鹰厦、外福、横南铁路贯穿全境,与武夷山机场、闽江水运以及正在建设中的京福高速公路、衢南高速公路南平段等构成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络。境内实现村村通公路,公路通车里程9122.72公里,等级公路里程8059.81公里,500吨级船舶可从市区直达福州马尾港。加上南平、武夷山各设一个海关,实现了沿海口岸功能内移。
传说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武夷精舍讲学之余,曾亲手制作了“十锦”,用以宴请宾客。由于朱熹谥号“文公”,所以人们把他创制出来的菜称为“文公菜”。文公菜800年来一直在武夷山一带的民间流传,成为当地的传统名菜。现在当地的学生在考试前,家人必备此菜,祈愿考生才思敏捷。这道菜此菜原料为猪精肉、精粉、鸡蛋、白扁豆,味道可口,极富营养,是武夷山有名的特色菜。
“饴仔”是武夷山人七月半鬼节制作的节粿。用稠米浆为皮,馅有甜咸两味,外面用芭蕉芋叶包成长方形。清香可口。鼠曲粿、饴仔等节令食品,可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因而从古至今,久传不衰。
“胡麻饭”是武夷山最远古的传统小吃,俗称麻糍粿。以上好的糯米用水浸透后蒸熟,置石臼中用木槌打烂、揉成小团,拌上芝麻、白糖,香甜可口,食后耐饿。在不少武夷山神话传说中,神仙都用胡麻饭招待乡人,被称为神仙饭。吴屯的金糍(以柴灰淋水浸糯米)、金粽,星村、兴田的白粿也都和胡麻饭一样讲究糯、甜、滑的风味。
南平特产
南平的地方特产有:武夷岩茶、香菇、红菇、竹笋、建莲、薏米、建兰、黑瓜子、桂花茶等,都是天地山林精华孕育而成。除此之外,南平一些特色商品如:福茅酒、闽北水仙茶、光泽蕲蛇酒、花纸伞、漆木碗等也都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最佳旅游时间 春秋最佳,其次冬夏。
建议旅游天数 2天
建议游览顺序
D1.武夷山;D2.大峡谷漂流;
风土人情
地理环境
南平因山川秀美、地势扼要,东达浙江、南连福州,西接三明,北出江西,自古以来就成为福建军事咽喉、交通重地。有“当水陆之会,扼八闽咽喉”之谓。唐末黄巢、宋末文天祥、明末郑成功都曾在南平驻扎举兵。
历史文化
汉建安初(196-205)境内始置汉兴(浦城)、南平、建安(建瓯)、建平(建阳)4县,属会稽郡。三国吴永安三年(260)置建安郡,治所建安(今建瓯)。晋元康元年(291)属江州。南朝陈永定初(约557)属闽州,后属丰州。隋开皇九年(589)废郡为县,属泉州(州治今福州),大业三年(607)属建安郡(郡治今福州)。唐武德元年(618)以原建安郡地置建州,天宝元年(742)复置建安郡,乾元元年(758)改为建州,属江南东道。五代闽龙启二年(934)属闽;天德三年(945)改建州为永安军,旋改忠义军;南唐保大四年(946)置剑州,州治剑(浦今南平)。宋开宝八年(975)改忠义军为建州,太平兴国四年(979)改剑州为南剑州,五年(980)置邵武军,治所邵武,端拱元年(988)改建州为建宁军,绍兴三十二年(1162)改建宁军为建宁府,属福建路。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邵武军为邵武路,十五年(1278)改建宁府为建宁路,改南剑州为南剑路,大德六年(1302)南剑路改为延平路,均属江浙行中书省福建道宣慰使司(至正十六年即1356年为福建省)管辖。明代境内并置建宁、延平、邵武3府。清亦同。清末为延建邵道(驻南平),领3府。延平府领南平、顺昌、将乐、沙县、尤溪、永安6县和上洋厅,建宁府领建安、建瓯、建阳、崇安、浦城、政和、松溪7县,邵武府领邵武、光泽、泰宁、建宁4县。1913年废府制,为北路道(驻南平,领16县)。1914年为建安道。1925年废道,直属福建省。1933年11月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延建(闽上)省,1934年境内为第三、第九、第十行政督察区,1935年改为第二、第三行政督察区。1940年改水吉特区为县。